有一種使命,是對藝術的不懈追求;有一種情懷,是對故園深深的眷戀。帶著這種使命和情懷,音樂舞蹈系青年教師張中燦,度過了一段熱血沸騰的音樂戰“疫”時光。
張中燦和愛人都畢業於武漢音樂學院,疫情剛發生時,他們就一直關註武漢,牽掛那裏的老師、同學、朋友和學生。張中燦也一直在想,作為一名普通的音樂工作者,在這個時候能為武漢、為疫情做些什麽?所以當一首又一首抗疫歌曲找到他時,他不計報酬接下將近十首歌的編曲工作。
編曲是音樂創作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經此才能把譜子上只能看的音符變成音響中可以聽的聲音。這要求編曲者不僅具有紮實的電腦軟硬件技術,還要有分析作品、把握風格、熟悉配器、合理設計和聲的音樂修養和作曲能力。張中燦從事這項工作13年,對音樂的態度非常認真,他覺得要用最恰當的旋律去傳遞大家對疫情眾誌成城的信念。面對多首作品的編曲工作,最忙的時候,他三天三夜只勉強睡了12個小時。他說,疫情嚴峻,人心也需要音樂撫慰,我能做的有限,不能讓音樂流程在我這耽誤了。
編曲過程中,學院老師的兩首原創歌曲讓他印象尤為深刻。《在春天擁抱溫暖》是一首藝術性、專業性都很強的歌曲,為了很好地表現音樂內涵,他多次與曲作者溝通,最終選擇室內樂的方式編配。經過數天的努力,他創造性地解決了作品旋律模進、和聲進行中功能性和可聽性結合的問題,呈現出深受業界肯定的作品。《中國無恙》是另一種風格,也是張中燦花費時間最多的一首作品。歌詞本身戲劇性較強,強調段落的對比,詞作者在寫作之初還設計了多聲部演唱部分。為此,張中燦做了很多努力和嘗試,他不僅參與了部分創作,更是在編曲中下足了功夫。最終,這部作品廣受好評,音樂的起承轉合和多聲部合唱都讓人回味無窮。
創作的過程是艱辛的,但張中燦認為,自己只是眾多為疫情付出努力的普通人。接下來,他還將繼續打磨學院的兩首作品,爭取早日讓它們在音樂廳再次奏響。(撰稿:時雷明 初核:陳明 審定:束舒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