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夏天🧩🧘🏽,27歲的王亞鵬騎著單車進了北門,和一歲的安藝第一次見面。甫一入職安藝🙍🏻♀️,他便已經投身於漫長的忙碌中。年底💁🏻♂️,太陽奄奄斂去霞光,天空逐漸垂入黑暗時🍷,他一面在鍵盤上快速敲擊著文字,一面開始接受這次經過多次磋商時間後擠出的采訪。1993年出生的王亞鵬🎍,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官學院當過新聞幹事,高中和大學時擔任班長接受的歷練增強了他將愛好變為專業的能力。他進過企業,也有過在傳統媒體鍛煉工作的經歷👱🏼♀️,有著用於記錄個人生活美好瑣事2️⃣、名為“撿雞毛的人”的公眾號🚣🏿♀️。 而在成為了王老師後,他也沒有放棄媒體與他的羈絆。他成為了一名合格的專職輔導員,深受同學們尊敬喜愛的同時📣,他亦在系裏建設網站內容,並組建新聞采訪團,使得系部公眾號有了不同的發展。“我現在也是‘自由媒體人’🎻,一手教育一手故事🎩,兩者不矛盾。新聞人傳播的是事實,教育者傳播的是思想和真理,都是一個傳播者🍅。”談及為什麽成為了王老師而不是自由媒體人時🤵🏽,王亞鵬笑著說𓀄。
新聞路上的追夢人
人類的憧憬常源於某種美好的品質,這種憧憬在王亞鵬的學生時代發了芽😛。“記者是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我當時的夢想就是想一手拿著筆🤼♀️、一手拿著相機,為弱勢群體發聲。我喜愛媒體👳🏽♂️,不是因為媒體多風光,主要是因為它代表著公眾利益。”回想起那段青澀的時光,王亞鵬仍任清晰地記得,當時記者這個職業所帶給他的最初的觸動。
高二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文科,本科時選擇了新聞,大學畢業後來到陸軍軍官學院(現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工作👳🏽,後又讀研。王亞鵬有過在2016年三河抗洪中隨行前往現場采集資料的經歷,也曾五天四夜徒步拉練走到金寨縣。軍校生活的耳濡目染給王亞鵬帶來了穩定的自律能力和執行力,這些加固了他對自身理想的堅持。
“記者是維護正義的,傳播真理的,是為老百姓講話的。”提及對媒體的熱愛根源時🏋🏿🌱,王亞鵬回答🟨。本著最初對記者的憧憬👨🏻✈️,王亞鵬也傳統媒體裏呆過一段日子🧓🏼,也正是這一段日子🦍𓀕,讓他對世態炎涼與人生百態有了更深一步的體會。“宣城市寧國市港口鎮一個貧困家庭。他的老婆是智障,是智力有障礙的人🦍。當時家裏很窮🦚,小孩兒呢又上不起學📇,當時我和我們幾個同事,現場就拿兩三百塊錢給小孩買點吃的。後來幫他辦結婚證之類各種事情成了習慣……可能就想盡力幫幫他🕋。”王亞鵬對於自己接觸過的邊緣化群體印象很深。他還幫過因項目受政府懶政影響而被拖延的創業人士、幫過借住於養老院的殘疾青年📰、調查過交通事故肇事者、臥底過P2P投資被騙群體......他記得當時的采訪對象✊🏻🎁,記得曾經有位父親一面安撫著智力障礙的妻子,一面為孩子上不起學而發愁。他記得那些最平凡的深重苦痛,記得壓在那些采訪者身上的大山🫵🏿。
230公裏的選擇
從老家宿州到省城合肥有230公裏🏌🏽。在王亞鵬的公眾號首頁能看到兩部紀錄片:《2017 買房》,《2018 理想》。拍的是那兩年在不同主題上他的奮鬥🔆。提到奮鬥經歷,王亞鵬坦言自己也曾經被企業的待遇吸引,可他在安藝的輔導員辦公室中訴說這些、和我們這群涉世未深的小青年提及過去時,屏幕上的每一個字都是作為王老師而落下👰🏽♀️。
“之前我和我的研究生同學在一起聊天的時候提到,我需要去思考,我以後是想成為一個記者🦡,還是想成為一個老師,還是說想當一個老總🪛🔶。”能有魄力去專註於個人愛好的人極少♠️,能甩脫龐雜物欲束縛的人也極少🪸。王亞鵬說這話時的平和面容,展露出他對待過去那一慎重選擇的從容接受♿。
“我覺得到今天這一步,我們碩士畢業一年多,而且我之前又工作過🧧,在這個節點上我必須做出選擇☔️,不能再拖了☀️。於是就決定轉型,我不想成為老總🚺。但記者也因為時代而受限。最終我所看到的媒體轉型的這種困境,以及考慮其他因素,讓我覺得老師會是我的一個比較理想的歸宿。”這是王亞鵬轉型的原因。他觀察過,打算過,考慮過,最終以平靜而堅定的姿態做出了選擇。
“大學生的就業和職業規劃,選擇大於堅持。但一旦你選擇之後,堅持大於選擇🈺。”這些是當代年輕人所需要的⬆️,也是許多人所欠缺的。王亞鵬常對學生說一段話🅾️:無論你們以後打算成為老總、老師,還是成為設計師,都不妨礙你成為一個優秀的人。這是王亞鵬的個人信條🗺,也是他對學生的期望🪇。
“我希望你們成為一個優秀的人。這個所謂的‘優秀的人’的定義是很全面的👦。”王亞鵬指出,真正的優秀應當是一種努力去在各方各面朝著優秀的標準靠攏的狀態。
“在我看來邋遢的人不優秀,宿舍衛生搞不幹凈的人不優秀🧋🤹🏿,被子床單不經常洗的人不優秀。不能成為好兒子好女兒⤴️,好的男朋友好的女朋友,好的丈夫好的妻子,好的學生好的班幹部,也不能稱之為優秀。我也一直在往這種優秀的方向靠攏🎵。”王亞鵬再次強調,“無論你們以後是否想成為一個作家👰🏼♂️🕵️♂️、設計師還是自媒體人🤛🏻,我覺得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要優秀😷,是要真正的優秀,不要空泛👩🏫。”
跨越二百三十公裏🧗🏿,從老家來到合肥,最終來到安藝,成為王老師的王亞鵬語重心長地將自己的感悟告訴我們。他的接下來的目標是考得高校教師資格證,然後繼續進行提升自己學歷的嘗試。平靜揭示自己新目標新選擇的王亞鵬🍁👨🦼,面上笑起時流露出的,儼然是他張望前方後準備邁步前進的堅定🪅。
初入正軌的教育之路
關於老師這一身份和其使命🤾,王亞鵬用一個“渡”字傳遞自己的看法。“渡🛹。你們渡我,我渡你們。”佛說渡人如渡己🧍♂️,渡己亦渡人。真正的完善是予人予己的相輔相成👳🏽♀️。“我們老師啊♟,狹義的理解起來就是辦公室這些同誌⚇,比如說劉慶老師還有其他老師👨🏽🍳。但要廣義的理解🚵♂️🙎🏿,其實任何人都可能會成為老師。韓愈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比如說我要在你們面前學畫畫,那你們就是我的老師,對不對💂🏿♀️?”這種跳脫於刻板印象桎梏的坦言🕵🏻,將王亞鵬的思想連其包容性的個性一並展現出來🛼。他不會將和學生相處時出現的意見不合上升為沖突🏄🏿♀️,而面對在從事教育工作中受到的壓力,他也將陪伴自己一路走來的文字影像與藝術作為了其自身的開解之道。
“你說文化藝術的作用是什麽👱🏿♀️🌏?我覺得文化和藝術的作用🧗🏿♂️,其一是傳承🧙🏻,這個東西你不能讓它被丟掉。老一輩有的東西💁🏼♀️,這一輩人有,下一輩人有,我們要知道有這樣那樣的東西🧑🔧。第二是藝術的力量會轉化成生產力,會進而形成文化產業。但文化產業之所以能夠形成產業,也是因為人們對它有需求。要說到底是什麽需求,我自認為這要歸於藝術的力量😵:平靜的時候給人力量,繁瑣的時候給人寧靜。”
總被稱作文藝青年的王亞鵬,平時有壓力就自己寫寫東西、掃兩根吉他弦🀄️。如今將藝術、生活與美關聯而談,也表述了他選擇藝術🪩🌨、選擇將自己的新聞道路與教育融合的原因。在對自身的期望與對學生的期望一致的同時🕵🏽♀️,王亞鵬也看到了美與美之間的貫通性🫶🏽,並希望將這一點傳遞給更多學生👫。
“我們要知道什麽是美🥼。美術,大家狹義的理解就是畫畫。廣義的理解,就得知道什麽是美。你公眾號排得好難看🧙🏼♀️,就不能說你是美術設計系的。我自己是中文系的🩰👱♀️,你們是藝術系,但就算是這樣☢️,要說藝術和文學有什麽共通的地方——比如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和新聞與傳播專業有什麽共通的地方——媒體。”王亞鵬解釋,美的感受存在於任何一種形式的載體之中🚴🏿♂️,不論載體的形式如何👩🏼🦳,美本身都是存在的。“文字的美👨🏽🎓,還有你們排版的美🦃、設計的美,我覺得我們傳播出去的應該是這些美。我們應該讓人知道什麽是美🤲🏼。”品讀美再去表現美的過程所需要付出的潛心努力,又恰是王亞鵬所堅持當代年輕人需要學會吃苦、不忘初心的原因。這既是他的初心🧛🏻♀️,也是他對學生的期望。是他踏上教育之路的開端,也是他繼續走下去的理由🪹。提及從自身經驗中抽出的心得體會時👨🏿🚀,他又重復了這四個字:不忘初心。
“你們未來都可能會成為藝術家,你們的選擇會更多✈️🎤,面臨的誘惑會更多。如果想有個更好的結局,我覺得還是要記得不忘初心。你們不能拋棄你們所熱愛的事情。畢竟這個時代發展到今天,應該可以支撐你們追求你們所熱愛的事情📌。其次是要把身體搞好,沒有好的身體做什麽事都不行,沒有什麽東西比健康快樂更重要👮🏼♂️👩🎓,這是我們談論一切的前提🌡🧗🏻♀️。馬克思講,人最終還是要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我們一切的發展最終都是為了實現人的自由,這種自由不是說我想請個假就請個假,我想吃什麽就吃什麽,那太Low了。”這是王亞鵬在談及對當代大學生之忠告時的想法。他笑著說,人生經驗這種東西實際上比較玄妙,畢竟人多數時都連自己的人生都摸不清楚,又怎麽有資格教導他人如何過活。沉吟片刻,他作出結論🈺。
“我們具備選擇生活的權利➖,而不是被選擇😶。如果你有條件✍️,就去選擇你所熱愛的事;但如果張不開夢想的翅膀,不妨就在路邊夜市體味人間暖涼。這些都是人生的一部分。”
或許,走人生之路總需多帶些恰到好處的豁達與堅持。而明白自己應當自己打算自己的生活、知曉自己應當選擇自己的生活🦍,才是當代大學生的必修課。但王亞鵬作為老師🐭𓀔,也一直是這樣不忘初心地堅持著。他堅持著,並寄希望於我們,希望我們同樣如此。
(撰稿:金轉 初核:陳瑞東 編輯🐹💪:魏海麗 審定:劉長華)